11月13日,中山市桂南儿童美术馆正式揭牌。该馆的落成标志着中山市在乡村美育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当天,记者漫步在桂南旗溪村,空气中飘散着清新的野姜花香气,一边清澈的沙爷河,倒映着岸边葱郁的香樟树,黑色的乡间柏油路上,有自行车爱好者呼啸而过,也有悠闲慢行的游客边走边拍,这幅由自然与人文共同绘就的乡村图景,正因“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焕发出美育赋能的崭新光彩。

11月13日,中山市桂南儿童美术馆正式揭牌。记者 郑建玲 摄
如今的桂南“一房难求”
走进旗溪88号,巷子里粉色系的房屋,是农房改造的亮点,让游客仿佛置身童话中。

改造后的粉色系农房让游客仿佛置身童话中。记者 郑建玲 摄
农房改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刷外墙,而是把乡村的美育也落到实处,呈现出来。桂南村成为五桂山街道的明星村,源于五桂山街道聚焦乡土资源活用,整合全村资源,将乡村变为可体验的美育空间,闲置场地和建筑成了文化载体。
桂南村驻村第一书记谭彦笑着说:“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桂南‘一房难求’。”桂南村通过“四个一点”出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以“绣花功夫”改造207栋农房,修复1.4万㎡绿化,打造沙爷河两岸景观带,香樟公园、生态慢行道成了村民和游客共享的“幸福打卡地”,路通景美,步步是画。同时,盘活130亩闲置土地,引入大研学、马术基地、生态餐厅,曾经闲置的农房土地租金翻倍。
旧厂房变美育“枢纽”
依托传统村落的肌理,桂南村打造了多个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开展公共阅读、艺术普及等文化服务,旗迹美术中心便是其中之一。五桂山街道宣传办公室主任余子妍介绍道:“用我们的文化场所来和美术馆做资源置换,让更多人知晓这个地方并且获得艺术的熏陶。”在村委租金优惠扶持下,旧厂房变身美育“枢纽”,它将美育的触角从室内延伸至整个村庄,跳出单一展览功能,成为集创作、展览、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平台。

桂南村新村民自制的各种创意海报。记者 郑建玲 摄
在桂南村随处可见艺术品,可以是陶泥捏出来的各种造型的盘子,也有用铁色镀上各种色彩叠绕出的海洋动物造型,还有各种创意海报……在围墙上,在田埂边,在门框上,在电线杆上都有美的身影。“我们利用街道的资源为载体,给大家的美提供呈现的便利。”五桂山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第二届“再·乡村”儿童艺术双年展升级为“全域策展”,得益于社会资金和村内场地支持,展出全国13省126所学校、7792名学生的2.5万余件作品,展览延伸至咖啡馆、早餐店、公园凉亭、农场等各个生活场景,使艺术与乡土生活无缝衔接,“流动画廊”也让孩子们的创作被更多人看见。
社会协同助力文化发展
“作为爱心企业开明集团捐赠20万元专项支持桂南学校美术教育。”桂南学校校长石磊感恩地说道。这是社会力量为美育的幼苗注入了更多养分。

在桂南,仿佛每个人都是画家。受访者供图
中山市文化馆副馆长、中山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宁自接过桂南村“文化村长”聘书后,便成了村里人的“熟面孔”。他定期驻村,潜心挖掘本土文化宝藏,组织画家开展“助力百千万 共绘香山景”主题写生采风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培育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如今的桂南村,吸引近百名高知“新村民”扎根桂南,搭起“基层党组织+智力团队+新老村民”的“1+3”人才体系,共同缔造美好生活;打造“旗溪创谷”农文旅创新基地,累计吸引50个跨界团队,带动160人就业,年营收突破800万元;构建起“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多元协同机制,同时为美育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
“过去,乡村是艺术的‘旁观者’;现在,我们希望它成为‘创作者’。”谭彦表示。未来,桂南村将依托“百千万工程”,继续拓展“美育+”场景,鼓励村民通过参与美育活动,真正实现“美育润心、文化富民”。
桂南村的实践证明,乡村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这座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乡村”,正以美为媒,书写着城乡融合、文化共生的新时代答卷。
广东首个开放式闲置农房盘活数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