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房源 关于我们 登录 注册
典型案例 | 盘活闲置农房 铸就乡村振兴新典范
发布时间:2025-11-12 23:40:52

盘活闲置农房  铸就乡村振兴新典范

——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实践与启示


摘要: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如何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特别是闲置农房,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课题。陕西省佳县赤牛坬村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以民俗文化为魂、以闲置资源为载体、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的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之路,实现了从“沉睡资源”到“活力资本”的华丽转身。实现综合收入达960万元,村集体收入提升至1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并直接带动17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生动范本。


一、底蕴深厚,基础坚实

赤牛坬村坐落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龟山环抱,枣林层叠,气韵生动。村落始于元末明初,绵延八百年,形成了明清老村古朴厚重、新村宜居宜游的独特风貌。全村辖352户,1008人,拥有枣林面积2100亩。该村先后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入选2024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荣获榆林市第二批“乡村振兴楷模村”,并是佳县唯一连续获得2021-2025年度“五面红旗村”的村庄。

赤牛坬民俗博物馆,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囊括陕北物质、精神、社会民俗的诸多方面,设有68个展厅展室,展区面积达30000余平方米,收藏展品15万余件。仓储式博物形制与独具匠心的布展,生动再现了陕北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此外,灯博馆、鞋博馆、酒瓶馆、三十六行馆以及农民创作的泥雕、草雕等,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民俗文化景观。村内还分布着陕北窑洞群落、高岵庄园、民俗文化大院、碾磨园、凤凰台、姐妹三亭、裕民戏楼、月桥、百花园、小西湖、十里红枣大观园、古墕峡谷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赤牛坬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和独特魅力。



赤牛坬窑洞夜景。佳县坑镇人民政府提供


二、精准施策,多元探索

(一)科学规划先行,绘就长远发展蓝图

    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规划引领,通过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赴陕西礼泉袁家村、浙江莫干山、河南郭亮村、山西平遥古城及榆林本地先进村考察学习,广泛凝聚共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以农耕文化旅游业为统领的“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聘请榆林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包括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乡村旅游、村落改造、生态经济、博物馆建设、道路体系等在内的系列规划,确保了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深挖“三老”资源,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1.变“农具”为“道具”,让 “老物件”讲述农耕文明。动员村民收集、修复弃用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家居摆设、手工艺品等,利用废弃校舍和旧窑洞,建成陕北首家规模村办民俗博物馆。设有灯具馆、工匠器械馆、度量衡馆、红枣馆、传统饮食馆、五谷杂粮馆、婚丧嫁娶馆、服装鞋帽馆等10个主题展馆,68间展厅展室,15万余件展品,系统展示了陕北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与黄土文化,使沉睡的“老物件”成为鲜活的文化叙事载体。

2.变“窑洞”为“客房”,让“老窑洞”留住美丽乡愁。依托原有山形地貌,对上千孔老窑洞进行保护性翻修和功能提升,打造了“牛嶺山寨窑洞”“高岵庄园景区”和“金牛卧山谷”民俗客栈等特色景观与住宿体验区,充分展示穴居文化与窑洞文化变迁史,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收益点。 



牛嶺山寨窑洞。佳县坑镇人民政府提供


3.变“农民”为“演员”,让“老农民”展现文化自信。组织160余名村民,以半山半水为舞台,打造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真实再现农耕记忆。该剧已成功演出2000余场,参演农民每人每场可获得25元报酬,年均增收超5000元。此外,还排演了《又是一年春满园》《社员都是向阳花》《枣乡人民欢迎您》及《黄酒歌会》《千人枣糕宴》等多台特色剧目,并开发打桔槔、耕地、纺线织布、抬花轿、骑骆驼等系列农耕体验游乐项目,使农民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展示者和受益者。



 赤牛坬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佳县坑镇人民政府提供


村民参与《高高山上一头牛》实景演出。佳县坑镇人民政府提供


4.变“习俗”为“盛景”,让“老传统”引爆市场流量。持续做优“赤牛坬过大年”“千人枣糕宴”等特色节庆活动,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生财,显著提升了赤牛坬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精神文化活动(陕北过大年)。佳县坑镇人民政府提供


(三)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多元融合经济

1.规范运营主体。 成立“榆林市大美乡村旅游有限公司”,通过“集体引领、村民入股、专业运营”模式,统一运营民俗博物馆等核心旅游资源,收益按70%用于村民分红、30%用于村集体发展的比例分配,保障了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2.培育多元产业。成立红枣、手工挂面、牛羊养殖、醮酒等10多个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加工业。

3.打造产品体系。 组建赤牛坬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打造“赤牛坬”品牌,生产销售枣糕、黄米馍馍、五谷画、小杂粮等农特产品,并通过规划建设商贸区、游乐区和展销平台,促进产品变现。这种“文化赋值+品牌赋能”的模式,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拓展衍生业态。 建立写生创作基地、乡愁记忆体验基地等,不断拓宽旅游衍生产业链,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品牌”“卖文化”的转型升级。


三、成效显著

(一)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2024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60万元,村集体收入提升至1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并直接带动17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多项产业的综合收入远超传统农业和劳务收入。

(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洁,村容村貌美观,民俗特色鲜明。“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构建了农民主体、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产业格局。

(三)振兴格局初步形成。 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已颇具雏形,实现了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做好“摸底”工作,全面梳理自身的文化家底和闲置资源。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确保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当,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赤牛坬村在规划制定中并非简单照搬外部经验,而是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他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植于本乡本土的文化基因与资源特色。因此,在规划论证阶段,村里组织了多轮由乡贤、老工匠、普通村民参与的座谈会,确保规划既能对接市场需求,又能保留乡村本色,守得住乡土文化的“根”与“魂”。这种“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反馈相结合的规划机制,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困境,为后续的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机制创新,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权责清晰、利益共享的运营管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积极参与、普遍受益,激发内生动力。赤牛坬村推广“全员参与”机制,通过有效的利益联结(如公司分红、演出报酬、合作社收入),将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内生动力。

(三)坚持多元融合,拓展产业空间。赤牛坬村从规划定位、资源盘活、产品打造到市场推广,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产业生态系统,而非零敲碎打的单点开发。 推动农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元共赢。同时,坚持特色发展,塑造品牌形象, 聚焦自身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活动和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农房
火炬开发区丰盛路24亩文旅项目招商
房间数:0 房屋面积:16130㎡
面议
©2025 美丽乡居 版权所有|粤ICP备13033288号-15